答案网--川农在线期末机考答案-平时作业答案-川农在线实践-川农网教实践-川农在线登陆平台-毕业论文-川农网教-川农成教四川农业大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14|回复: 3

《森林生态学基础》期末机考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8 19: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客,本付费内容需要支付 5学习币 才能浏览   点击导航栏学习币充值购买考试答案购买

' Y, l9 u( j; u& [5 [#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3 00: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8 P# {% R* x- D& V/ I& S
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
- J& V! Q1 ]! p& T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塜雉孵卵的温度控制;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
# P- O+ L! y) t. a8 y" i# l6 z- i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b1 ?1 h  O+ ~. q; W. s6 @7 d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中华绒螯蟹的孵化" Z- K/ i! o, {( B8 ?4 J' ~' H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4 Q# B8 e! ?! E6 s7 K2. 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 d- S. a* h$ m, {. p$ u1 y光强对植物的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4 h" s& \7 {: u& D' X& u; L! t& A光强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 e" |' V  k' y. n( ^8 h# k( s光强对果品的品质具有良好作用。
- U9 L% \9 K2 m8 b1 c3.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8 r# a- W3 H4 G' x; E3 W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
4 S& q, Y  _3 D5 A) H% a7 [9 R4 o植物光周期现象— 对繁殖(开花)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G! Z  ]# v1 b- v+ u; k$ o4 W
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s)和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s) :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前者如小麦、油菜,后者如苍耳、水稻。
4 `( X# f( C6 Y7 g4 e6 c动物光周期现象— 对鸟类等迁徙影响;对繁殖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4 I! {, {0 b& K9 d: P1 p
长日照动物(long-day animals)和短日照动物(short-day animals):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称长日照动物;与些相反,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称短日照动物。前者如雪貂、野兔、刺猬;后者如绵羊、山羊和鹿等。
8 J' V1 t/ c" i1 }( ~, r4.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 `" u0 t& Z: }2 |; O; [3 B9 ~# w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 l* I6 S; C! |& j% D7 b7 Q! W( W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0 T  u- v. o& a. r9 D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 ,动物繁殖的早迟。) b. Y) F" v4 i: C9 @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0 Z# c" g5 J" d- D4 f7 s: ^
5.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0 u! ^# L6 t' l
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
7 ]+ r/ P+ A$ T- f+ l! T5 P) }3 \- n# L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 N•T=K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 N ( T-C )=K,  T=C+K/N ,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常数)。4 P$ m6 B& v" ]6 G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 n2 c! Q* ?. Q) A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 T$ U1 ~3 Q# t, w8 p0 R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 A: q) I) }( P. n% t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
7 t, Y* E: U  S1 N5 Q9 X 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Q8 L& i/ ^' Y( q) ?8 a
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 e  q0 ?, z7 L$ l6.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 s3 a: h) Z6 A9 A$ W 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  ,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y/ f/ E# K' J" _3 H. e
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I: ^4 }% m3 k
7.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 F( C& X# @1 @' j7 O" P生物对低温的适应3 ^" Y- L& E1 v) E. M3 {% G6 B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 y8 Q2 B" K; x/ k贝格曼规律(Bergman’s rule):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 y  o* W% Q1 ]约旦规律(Jordan’s rule):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温暖水域的多。
+ e7 n1 i3 d- C8 x% p3 n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2 `* z9 p$ q$ o5 h% c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
* f" A  M4 k$ A! q( a2 d8.生物对高温的适应:0 a4 Y& Y' R. }3 z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A6 o2 G- E: i1 ^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1 X/ \; }, W* o& t& m' d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仙仁掌和骆驼对高温干旱环境的适应6 s7 m0 C8 \' ]0 ?: I, a
9. 水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 h. A2 u0 L" F  e7 u/ F) p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
9 z9 U( a% X* w5 J 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 P: Y6 P! s+ t 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6 h+ [8 @# U- I* J9 ?
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i% z6 k# x& Z3 T. U: E! p
1.水生植物与旱生植物的特点?, h; A1 J1 }/ |. R( x% X* c
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 P2 _: R% g) w/ ?/ Y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表现在根系发达、叶面积很小、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
0 x5 G! a( d. R2.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写出其表达式。4 R& [0 y- j' |" D4 Y# u3 u
法则内容:生物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5 v+ T, s) M  T: aK=N(T-C),K=常数,总温度;N=发育所需时间;T =发育所需时间;C=发育的起点温度。$ C6 |9 @8 N' Q* O7 F( J
应用:1.预测(发生代数、范围,程度);2.制定农业区划;3.预报农时
7 L, n2 j: L  Y2 B: J, P) E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 c! X! j! s  G. p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环境和其他生物种群(例如,捕食者月猎物、寄生物和宿主等)的相互作用。  @6 y- v0 G3 E8 b8 ~9 u+ m! c3 H
4.什么是标志重捕法,如何用来估计调查动物的总数?( Z5 z' ]3 q& @5 J4 N* W) T  r/ d
答: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直接统计个体数很困难,可以应用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 h$ \- Z- V' u  Y' n2 M7 n即    N : M = n : m               N = M×n/m7 b* @/ q" {+ g  X/ p7 Y
式中:M—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数;n—样地上个体总数。
; H$ ]# b8 A. |1 q* @" G4 k5.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
; L* R& Q5 s8 A. G捕食是指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捕食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捕食者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被捕食者的质量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这样阻止了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 a8 _6 f1 O0 f. S  _( c
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者之间形成二者长期的协同进化。捕食者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中间竞争。竞争的减弱能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故捕食作用能维持群落的多样性。+ d& o+ x) q) y! w8 v7 g* F, V
被捕食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制约,避免数量太大,造成环境资源过度消耗,引起系统崩溃。$ p: x+ p. W2 p; H- B; f+ V, D6 P
6.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
+ N5 `& X+ f) _9 d) f" e2 p) v生态恢复是以群落演替理论为基础,恢复是正向演替,退化就是逆行演替。在生态恢复过程中首先是先锋物种和顶级树种的迁移、散布和替代。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定居才算成功。任何一个裸地上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或是任何一个旧的群落为新的群落所取代,都必然包含有植物的定居过程。其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由于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引起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便原来的群落结构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4 P4 r4 b' t( z* O2 j群落内部物种内部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随着外部环境条件和群落内环境的政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进而群落的特性或多或少地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也是群落演替的诱发因素。
# a) C: }/ n+ S6 {生态恢复的过程在某种呈度上说就是群落演替的过程,所以生态恢复必须考虑群落的演替
4 @( w+ w0 e: v8 G) U7.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X5 k0 v% a2 A1 K, e$ J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球表面是不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任何一自然环境单元就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结构单元  u* z9 {. }$ ]8 {; O1 l
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E9 ?0 ~. _( }- C8 j! m
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 q# K1 A7 k: @& n
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行的基本单位。
' U4 ?2 `# V; h7 p4 e; e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
/ q- Y& g! e5 J4 ~8 `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讯息传递相关的。以讯息传递为基础建立起了正负反馈调节功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稳定
/ r, G8 J! k. k9 r& W6 u8.什么是逻辑斯谛方程,其中的r和K分别表示什么?该方程有何重要意义?' S6 x2 G3 H/ ^; d3 o  t( [
答:是与密度相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 {1 [7 ]' b( Z2 J8 D+ j微分形式  dN/dt = rN(1-N/K) = rN(K-N)/K1 M& l$ ^: {8 J% R+ P/ p5 i
积分形式  Nt = K/(1+ea-rt)               
" x1 l# t& B. O3 Q7 q( g+ w5 E* j逻辑斯谛方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则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8 \" q/ d. }! K
该方程的意义: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e( Z# `' v" J+ |" n" E
9.逻辑斯谛曲线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时期?请分别对各个时期的特点加以描述。6 l+ G& s* R: G2 @, u2 ^! A' {( s+ e
答: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2 T- h' L7 _7 z2 V; k& J
10.论述种群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 |! O3 n5 d% A* {# k' K
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是种群动态过程的两个方面。
. G+ e3 V- K( K) B种群的质量取决于遗传结构,而种群的遗传结构是靠种群基因表现出来。如果种群是由生理上适应环境能力强和遗传上等级高的优质个体所组成的,其种群在生存竞争中就占有优越地位,个体的存活能力高,产生的后裔多,种群的数量易上升,分布范围广。也就是说种群数量动态是与组成种群个体的质量和各质量等级的相对比例具有密切关系。' ^( E  m5 }% n2 V$ L
另一方面,随着种群大小的变动,选择压力也随之变化,对基因型和表现型频率的变化产生影响。在种群的数量变化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个体产生和旧个体的死亡,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死亡而从基因库丢失,通过突变而使新的基因进入基因库,所以种群的基因库的组成也是不断变化的。% g9 _: U, r  ?3 Z  {, w8 Y
在大种群中,后代易于保持原来的遗传结构。如果种群很小,遗传结构会发生偶然变化,某个基因型会从种群中消失。
% V7 L- V. q3 J( P  D: }% L- n总之,当种群的数量变化时,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不同基因频率或遗传背景的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种群有不同的动态特点。1 ?1 z8 d8 C' n
11.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 Q$ o6 C5 f4 Y$ G% ?) v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称为演替。% N2 w1 P) J- h+ \& z2 w
演替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一个群落中开始。裸地可以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4 w9 y' e$ i9 s) G. f9 J
二者的共同点:(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 u& O0 |9 o8 W
(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 {& x) N: W  f% ^+ t2 x
(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
& C9 v( Y) q# E) J0 ~  g& z* T二者的不同点:(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
* _# \4 w5 }9 c4 b. P4 i: [(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
2 E$ x& D  U( j. e; m' t& O12.什么是叶面积指数,它有何意义?" e5 M  o, e0 g8 F7 a# F
答:叶面积指数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群落的功能有直接关系,一般定义为:LAI=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单位土地面积。意义:LAI与相关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有直接关系。
4 S7 i1 Q# c& z7 L6 a# B, X13.初级生产量有何测定方法?+ V, c" p! E1 @; F/ v) V
答:①收获量测定法 ②氧气测定法 ③CO2测定法 ④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⑤叶绿素测定法
/ e4 ~5 a* R( Q( k  j" h14.与一般营养物质相比较,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何特点?! T0 `. _7 w: u7 w
答:与其他物质不同的是大多数有毒物质,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具有浓缩现象,在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除,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造成有机体中毒、死亡。这正是环境污染造成公害的原因。. r  z$ e: p) Z1 b( U2 |+ M% N
15.什么是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 e& s, l) X( [/ G; b# h& I3 L答:生态学中的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至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2分)广义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4 f, c( J. ]! q3 h2 f- ]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 Q. b5 \- B$ p+ l/ S16.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j4 \0 H, Q6 }) K
答: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 w# s4 @+ J8 ~( g. P( }* O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 h  p; ]7 M3 i" H/ X. e
2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b. V& G  _* s. z/ N; r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生态因子所发生的作用虽然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主要和次要作用、重要和不重要作用之分,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这是由于生物对某一个极限因子的耐受限度,会因其他因子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s0 t( A# S& z. j4 c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5 F$ c+ U' B7 [0 S* ~/ E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页都很重要。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间接的作用。9 H' ~( l. v" A9 O
(4)阶段性作用:由于植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变化所造成的。例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十分重要的。2 B4 T$ U$ A# T3 R4 P& b
(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L+ E3 f& W% W8 i) B

( d6 L9 j' ~0 x1 \, \) o4 ^'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3 00: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1.  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j: J2 u, k3 L' h- @$ [" F
/ a4 s  x1 A" ?' A0 Z  K

( |! }0 ^, W4 t, f" Q答:共包括5个影响:(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2)、伤害植物组织;(3)、引起细胞中毒;(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5)、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  C( v5 ~" P. O2 y6 G9 O

. Z2 ~; Z7 k( @4 ?  ^
2 z2 R' R+ {& \( f" x2.  为什么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
/ \, a7 A' w: D2 L& }/ s5 a' v2 R+ j& l' c1 u5 o1 m# F
! m5 P" t. C) V) O: V! e
答: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2)、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3)、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7 N4 c1 v9 h8 C2 H3 n
. W- N/ O6 j7 h0 _+ v2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3 01: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 x: z& Q0 Q7 j& `) a# c- e
食物链类型?
3 H. F. `9 }4 d  _
3 ?* [' _2 X, L) g  [: Z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藻类一水蚤一鱼类一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叮将食物链分为四类;
$ Z& d' j3 d' j- C9 h* P(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h6 n% ~8 F$ F# E+ j$ a
(2)碎食性食物链。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一鱼一食鱼的鸟类。
4 R/ X) e' k. b+ d2 G) }% s! g- F(3)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6 m( `# l& L# K6 K: `(4)腐生性食物链。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然后被微生物所利用。
3 `( r" |9 C! O) m+ W   2、9 }- @+ u! Y" D- H! `3 H
分解作用的过程?
+ G; k! o+ U( F7 R& o& M9 v0 [/ C* T/ y/ H& O6 Y! H
有机物质存储一定的潜能,通过分解者生物的作用逐渐降解,颗粒有机物逐渐腐解为溶解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最终转化变成无机物质;同时能量也可以以热的形式逐渐散失,这个过程就叫分解作用.
1 c' S- y+ T+ p+ c( c3 v' b. x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1)沥滤阶段(2)分解阶段(3)耐蚀阶段
% F# [3 R: @- B& T& e; O
+ ~% N8 o) [+ k
% l4 E4 {* u( Q5 n2 j       
$ X' A: `6 ~'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